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45篇
  免费   1525篇
  国内免费   303篇
财政金融   744篇
工业经济   810篇
计划管理   8110篇
经济学   3609篇
综合类   3566篇
运输经济   219篇
旅游经济   291篇
贸易经济   1532篇
农业经济   6431篇
经济概况   336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608篇
  2021年   682篇
  2020年   843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473篇
  2017年   537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916篇
  2014年   2091篇
  2013年   1744篇
  2012年   2547篇
  2011年   3325篇
  2010年   2844篇
  2009年   2027篇
  2008年   1935篇
  2007年   1673篇
  2006年   1464篇
  2005年   1028篇
  2004年   775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目的:根据相关主体性意愿的指引,阐明合作治理范式在土地复垦监管行为领域展开具体运用的现实性,及其可能的规范设定方向,进而尝试在相应行为规范维度来检视行政行为法理论的发展任务命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复垦监管行为的形式选择往往与相应的合作治理主体性意愿有关,该意愿主要表征为利益导向、工具载体以及协同组织选择意愿。应厘清该类选择意愿指引于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所分别呈现的形式选择:逐利心态与信任习惯选择、科学事实工具与行政规制工具选择、内部协同组织与外部协同组织选择。研究结论:土地复垦监管行为在行为观念和当事人方面与合作治理的主体性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耦合的,有必要构建一种合作行政模式下的治理型土地复垦监管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2.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的炫耀性消费支出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家庭,且这一结果随时间变化比较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考虑了家庭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之后,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不再显著,且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对家庭炫耀性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这很可能来源于家庭为寻求社会地位而消费的动机,更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带来更高的收益。炫耀性消费充当了家庭社会地位的信号,向其参照群体传递了自身的收入水平状况,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越低,消费者寻求社会地位的消费动机越强。农村家庭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较低,所以其寻求社会地位的动机更强、炫耀性消费水平更高。因此,寻求社会地位的消费动机是城乡炫耀性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现代治理视域下行政审批机构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行政审批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的现代治理意涵在于优化配置制度建设主体要素以及重构革新治理主体组织结构,并在制度依据、机制运行和治理效能三个层面建构起改革运行机理。尽管通过集中审批权限、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力提升了审批效率,但行政审批局模式依然面临有悖"职权法定"、纵横协调不足、制度建设不充分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四重困境。现代治理视域下,应从树立科学合理的审批改革理念、完善行政审批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创新行政审批局具体工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深化行政审批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94.
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之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手段和目标。文章旨在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背后的成因与制约因素,以期为以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抓手、从科技引领和支撑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该文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对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地调研,采用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的机理、模式、作用和困难问题进行了梳理。[结果]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与理念协同3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支撑。但目前各级政府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的作用地位还缺乏充分认识,存在财政支持不到位、技术推广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论]整合各方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各类主体跨界协同、不同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资源全链配置、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财政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持续投入,改革高校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5.
研究目的:分析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活动的规则与性质,提出完善续期规则的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续期规则存在疏漏,使续期申请的起止期间难以清晰界定,以私法视角理解续期活动也不妥当。研究结论:续期是申请人取得重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过程,因此要求在续期过程中必须清晰界定续期权利的设立与灭失期间,保证续期或救济得以顺利进行。续期也是获得行政特别许可的结果,应当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96.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7.
研究目的:在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一级土地市场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测定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对城市一级土地市场化率的影响程度。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为弥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缺口的刚性需求,地方政府领导人会权变地选择一级土地市场上各类用地的出让方式和出让量。土地财政依赖度与城市一级土地市场化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当土地财政依赖度与一级土地市场化率均较低时,地方政府会在一级土地市场上出让土地时适当增加“招拍挂”的比例,从而在提高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同时提升一级土地市场化率;当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但一级土地市场化率较低时,地方政府会增加一级土地市场上“招拍挂”的比例,在降低土地财政依赖程度的同时提升一级土地市场化率。  相似文献   
98.
研究目的: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多功能权衡关系区域差异,提出分区优化管控措施。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权衡强度方法。研究结果:(1)河南省各县(区)耕地利用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原城市群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优势明显,黄淮平原生产—生态功能强;(2)多功能协调度、权衡强度空间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协调程度高、权衡强度低;(3)全省可耕地划分为多功能高协调区、多功能低协调区、单功能主导区、生产—生态协调区、生产—社会保障协调区、生态—社会保障协调区6大区域。研究结论: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相符,揭示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分布和权衡关系,划分不同类型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河南省农业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7年国内外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权属与登记以及土地政策法律三个方面有着共同研究焦点。国外研究关注了土地管理与管制问题,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不动产登记政策效应和配套法律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和土地腐败等之间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以及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研究结论:2017年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仍基于实践导向的探索、总结与凝练,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效应研究有所发展。2018年将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成效和修法研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绩效和法律关系、租购并举及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耕地保护政策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0.
Land resources do not flow directly but can be allocated as “embodied land” in goods and services dur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erm “embodied arable land” can help link local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to the global and n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 trade activities, and suggest new lens in optimizing arable land allocation. China is facing a serious arable land shortage, especially in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s. Based on the nested input-output analysis (Nested IOA), this work takes Shanghai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allocation of direct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of an urban economy with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amount of embodied arable land associated with Shanghai economy is 6.09 Mha, broken down into local arable land use (0.20 Mha), domestic inflows (3.20 Mha) and foreign inflows (2.69 Mha). This area supports local final demand (4.32 Mha), domestic outflows (1.24 Mha) and foreign outflows (0.53 Mha). Land-related imbalances emerge in the study, namely the economy’s demand versus the city’s size, the arable land demand versus supply,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inflows versus outflows. Regarding the role of the urban economy in allocation of global arable land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Shanghai has intensively involv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embodied foreign arable land resources, and has been heavy dependent on foreign embodied arable l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still large potential for Shanghai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direct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direct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